明史中第一次评价宋濂是:“大运才,少造化”。意为宋濂很有才华,但运气不佳。考试始终中不上进士,终身未仕。宋濂在琢磨伦理学的时候,他的思想体系构建得相当完整。明代时期,伦理学被奉为礼教内容之一,而宋濂的《礼学五石》堪称代表之作。
就在这样一位伦理学泰斗面临关系自己家族和国家利益的问题时,宋濂该如何抉择呢?
明神宗时,南直隶清江侯宋濂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其命运和家族前途的事情:南京的固城湖兴修水利,需要用到其祖先的坟墓。宋濂面临两难选择:保护自己的宗族还是支持国家的大义?
这位有着宗祠情怀的世家学究宋濂最终倾向前者,他从《孟子.万章》里的“宗庙之礼,所以序宗族也;丧祭之礼,所以序幸存之亲也”中获得了答案,他认为,亲人之所以有殷鉴不远的道理,是因为先人着重注重祭奠的仪式,才传承下了后代的道德和家风。
于是,宋濂带领族人在天地神明、祖宗灵位、坟冢水陆等35个地点设置了神坛和补丁,庆贺和感恩祖先保佑家族无恙。他由此赢得了南明大学者、史家陈洪绶的称道:“其义最高,而且表现得淋漓尽致,既显示了一种全体与共同体感情,也显示了一个人对自己祖先和家族的责任感。”
宋濂的智慧让他在追寻伦理道德的同时也没有输掉家族利益,这才有了《明史》中对他的高度评价。现在,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,找到人与宗族、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均衡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