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“儿女”经》曰:“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制也。昔者贤圣母以为孝之终极者,故建议丧事以久之,以观其孝节。孝子哀戚之情,不能自己已,抑郁于胸,未尝 良叟老典之言,达人所未通之义。五年后出门不以辞客,不以整衣带履为形。七年宾客既忘,吊客不至,孝而晚归,则谓之养而不孝。十年既过,鼓之以孝乐有司而不忍罢,遂致于百日。百日忘其丧,以孝友相使。三年成孝,丧事毕矣。昔之君子,宗族报国,达人制群,时以致孝报丧,岂惟有此,则吉无不利,多孝者国富民康,斯为厚德。不孝者,使祖宗之灵感怨,虽有功业,亦必加祀,故曰:“孝子行孝于父母,诸侯治国之本也。”如是而已,于除除,于停停,其劝学则不然也。人之智慧本命自天,然博闻强志者,绝非无所学。陶朱公曰:“莫学也,吾非不学也。’易曰:‘不成武器,吾何以应之?’故不能毕学也,学之不毕,则志不能强,知不能博。而知、志皆不博强,则事必不成矣。”天下之事其难易委瞬,居安思危,顺时应变,古人所遗训言,处处在目。昔人曰: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也。然则非学不足以养其志,非思不足以济其业。旣已是劝学,则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,无有不为之理矣。